全國港口數據出爐,你的港口排第幾?
發布時間:2021-01-221月21,交通運輸部公布了2020年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數據。1-12月,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54911萬噸,同比增長4.3%;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6430萬TEU,同比增長1.2%。
中國大陸貨物吞吐量十大港口分別是:寧波舟山港(第1)、上海港(第2)、唐山港(第3)、廣州港(第4)、青島港(第5)、蘇州港(第6)、天津港(第7)、日照港(第8)、煙臺港(第9)、鎮江港(第10)。
位次上,鎮江港首次殺入全國十大貨物吞吐量港口中,其他前九大港口保持排名不變。
中國大陸十大集裝箱港口分別是:上海港(第1)、寧波舟山港(第2)、深圳港(第3)、廣州港(第4)、青島港(第5)、天津港(第6)、廈門港(第7)、蘇州港(第8)、營口港(第9)、大連港(第10)。
香港完成1796萬TEU,同比下跌1.9%,已被天津港超越。排名上,蘇州港由第九位上升至第八位;營口港則由第十位上升至第九位;大連港則由第八位下降至第十位。
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青島港、天津港、蘇州港在兩份榜單中皆榜上有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二季度世界經濟因疫情沖擊跌入谷底,從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布的二季度經濟增長數據看,除中國外,其余國家GDP都出現了大幅度地萎縮。中國的集裝箱港口則在經歷一季度的停工停產后,二季度逐漸恢復元氣、搶抓生產直至最終沖刺,反應在各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上,最終實現平穩增長。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逆勢“翻紅”,沖上4350萬TEU新高峰,連續第11年摘取全球桂冠。主要是由于上海港大力提升“公改水”服務能級,保障社會企業所需原材料水路運輸通暢;主動推出進口冷藏清關箱異地提箱服務;試點外貿集裝箱“進口直提”“出口直裝”;在全國港口率先推出堆存費用減免等措施,率先落地國務院專項費用減免政策,確保各項緊急物資港口物流通暢,與企業客戶并肩作戰,打通港口“大動脈”、暢通轉運“微循環”。二季度全面進入復工狀態后,提出“多做一箱也是貢獻”鼓舞士氣,隨著中國經濟改善勢頭強勁,貨物貿易增長迅速,上海港迎來了集裝箱運輸的高潮,7月份創造多項紀錄,最終在四季度掀起沖刺全年生產目標的高潮,最終連續十一年位于全球之巔。
寧波舟山港在6月份首次實現集裝箱吞吐量的同比正增長,在9月底實現年度指標全面翻紅,到12月中旬超2019年全年總量,收獲了年貨物吞吐量再創紀錄、年集裝箱吞吐量首破“2800萬箱”、年海鐵聯運業務量首次跨越“百萬箱”新臺階等一連串新成果。內支內貿業務持續推進,乍浦線、溫州線、大麥嶼線等多條內支線箱量穩中有升,助推寧波舟山港全年完成內貿箱量同比增長超10%。同時,鐵路穿山港站成功啟用,寧波舟山港多個港區直通鐵路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加強與船公司合作,在南昌開行中遠海運、馬士基“一天雙班”精品示范線路,最終實現海鐵聯運100萬TEU的突破。
青島港則是在疫情影響,全年都保持穩定增長的港口。2020年,青島港共開通新航線20條,外貿航線14條,全年累計靠離300米以上的大船4600多艘次。連鋼創新團隊”以橋吊單機作業效率47.6自然箱/小時,第6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的世界紀錄。
前十大集裝箱港口中,增幅最大的天津港,2020年組建了匯集各大港口人才的領導班子,生產業務不斷向上,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83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1%;環渤海集裝箱運量突破10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7%;集裝箱海鐵聯運突破8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2%……多項數據增幅位居全球主要港口前列。
蘇州港作為集裝箱排名前20中唯一的內河港口,位列全國第八。其中,區域內的太倉港以集裝箱吞吐量 521萬標箱,是蘇州港重要的集裝箱生成港。太倉港實現進口層面“滬太通關一體化”,成為全國率先實現跨省通關一體化的港口,全年新辟航線6條,其中近洋航線3條、內貿干線1條、長江內河支線2條,航線總數凈增2條、達到211條(班)。
目前,已經握手言和的大連、營口兩港,在吞吐量的走勢各有不同。營口港實現了全年3.1%的增幅。單從營口港來看,內貿集裝箱海鐵聯運年度發運量首次突破百萬標箱,同比增長25%,在營口港集裝箱吞吐量中的占比提高到17,其增量貨源主要來自于從北方銷往南方的糧食,同比上年增加21萬箱,增幅143%,其他基礎貨源如鋼材、化工、玉米淀粉等東北制造業的工業原材料或產成品也保持增長。
前二十大港口中,北部灣港口實現集裝箱吞吐量增幅32.2%,增幅領跑全國港口。2020年,北部灣港加快速度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北部灣港開通航線52條,其中外貿28條,內貿24條,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港口,主要覆蓋東南亞、日韓等,外循環主要以摩托車散件、汽車配件、玻璃纖維布、發動機等為主。據了解,到2021年底,北部灣港集裝箱進出口環節總體耗時將壓縮30%以上,綜合費用降低30%以上,達到國內一流港口水平,不斷增強區域競爭優勢。
2021年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是承前啟后的重要之年。根據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賈大山、徐迪、蔡鵬《2020年沿海港口發展回顧與2021年展望》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而深遠。疫情造成的產業鏈中斷以及跨境貿易行為的限制,使得各國意識到完善和強化自身產業結構及分工的重要性。各國開始強調“自主可控”,涉及民生和國家命脈的戰略產業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此次疫情進一步加劇了各國在產業政策和開放態度上的收縮,對產業鏈全球化的負向影響會進一步增強。進入疫情后的新階段,供應鏈全球化的步伐會朝著兩個重要的方向演化。一是本地化趨勢。長產業鏈整合加快,重要的行業產能的本土化和周邊化布局逐步加快,歐美發達國家將進一步促進制造業的回流,以充實其國內應對未來世界變化的應急保障能力;二是多元化趨勢。將產業配置在多個區域和國家,減少對產業鏈上某個核心國家的依賴,以實現風險規避。我國部分產業轉移至東南亞地區已逐漸成規模,但我國自身的優勢不容忽略。金融危機之前,由于我國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與主要貿易國家經貿摩擦日益增多,產業外遷已經開始,疫情更是加速了中低端產業向東南亞轉移進程。但我國從制造能力和技術實力以及產業鏈的完整程度而言,仍然具有較大程度的領先優勢,短期內的大幅度轉移難以實現。
2021年,沿海港口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一是港口貨物吞吐量穩步增長;集裝箱吞吐量較快增長,增幅約在6.5%左右,國際線和內支內貿分別同比增長4%和9%;大宗散貨實現平穩發展(煤炭平穩、金屬礦石基本持平、鐵礦石微弱下降,石油和天然氣較快增長;港口建設投資保持增長勢頭。
關于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的數據,我們將另開一篇單獨分析,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