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擊穿6.7!半個月跌超3000點!
發布時間:2022-05-07
在美聯儲加息和縮表落地后,人民幣對美元延續跌勢。5月6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開盤報6.6650,隨即跌破6.67、6.68和6.69關口,并逼近6.70關口,較前一交易日下跌一度超過700個基點,再度創下2020年11月以來的新低。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的跌幅一度超過5%。更多反映國際投資者預期的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同樣走低,5月6日接連跌破6.69、6.70、6.71、6.72和6.73關口,較前一交易日下跌超過500點。今年以來,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跌超過5.7%。當天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與美元指數快速走強不無關系。同一日,美元指數一度站上104,為2002年12月以來首次。有外貿企業表示,在6.3附近就已經批量結匯,但沒想到后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能快速升至6.7。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快速調貶,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開始逢高結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6.7附近徘徊一段時間后,近期再次開啟快速調貶走勢。事實上,自今年4月19日以來,人民幣匯率快速貶值,連續跌破多道關口,半個月時間跌超3000基點。鑒于兩年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低貶至7.1左右,目前看人民幣匯率水平仍相對穩定。
針對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勢,華泰證券認為,隨著近期國內疫情快速蔓延,防控措施變化更迅速、覆蓋面更廣、且更不可控,可能導致本輪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持續時間更長、恢復更慢,從而導致增長預期明顯下調。其次,美聯儲四月以來再次加碼了對貨幣政策前景“鷹派”的表述,推升美元,這個也加劇持有人民幣的“機會成本”。太平洋證券表示,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快速貶值,其原因有國內經濟下行的內因和美聯儲超預期收緊的外因。3月份以來中國疫情反彈,奧密克戎病毒傳播快、毒性低的特性使中國防疫的相對優勢降低,工業生產和供應鏈也受到沖擊。支撐匯率的邏輯受到沖擊,導致近期人民幣急貶。
匯率調整雖然對市場造成沖擊,但從行業層面看,海外業務多、出口型企業,在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有利于提升出口競爭力。即通過匯率變化拉動收入,進而修正業績,主要包括紡織服裝、家電、機械設備、電子、通信等。
不少企業表示,人民幣貶值對公司會有積極的影響。有企業表示,人民幣貶值對出口業務有利,公司的外貿業務也有望因此受益。還有企業表示,公司出口結算以美元為主,人民幣貶值可降低公司匯兌損益,對公司出口業務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匯率變動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將持續關注匯率波動情況。
與此同時,隨著人民幣匯率快速回調,出口企業結匯意愿明顯增強。據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按美元計價,銀行結匯6603億美元,售匯6015億美元,結售匯順差587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當前境內主體外匯存款在7000億美元以上,這也屬于歷史高位。企業通常會擇機結匯,“逢高結匯、逢低購匯”的理性交易行為,可以有效平抑部分匯率調整,有助于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和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受出口承壓、中美利差收縮甚至倒掛等內外部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仍有進一步貶值的壓力。不過,隨著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的不斷增強,目前外匯市場情緒較為穩定,多數機構認為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概率較低。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預計未來幾個月內人民幣對美元會進一步走弱,年底達到6.9。由于近期美元保持強勢勢頭,中國出口和經濟走弱,人民幣對美元在年中可能突破7這個關口,不過年底應該重新回到7以內?!?/span>
盡管近期人民幣匯率快速走貶,但央行除4月25日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外,并無有“出手”穩定匯率的明顯跡象,這從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定價就可看出,匯率變動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5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較上日大降660點,貶至2020年11月5日以來最低。東北證券研報認為,人民幣貶值空間或較有限。一是在二季度美國密集加息、縮表落定之后,美元指數預計會逐漸走弱;二是隨著國內穩增長政策的落地,預計經濟在二季度內能逐步改善,下半年經濟增速有望小幅回升;此外,如果出現人民幣匯率持續快速大幅貶值,央行或會繼續出臺相關政策干預。
太平洋證券認為,雖然當前人民幣匯率貶值趨勢明顯,但本輪貶值周期時間會相對較短。一方面,人民幣貶值壓力從去年年中就已出現,但疫情防控的相對優勢及相應的工業生產和供應鏈的優勢延長了升值周期,也壓縮了貶值周期。另一方面,本輪美國經濟弱于以往美元強周期之時。美聯儲極鷹派的態度可能到三季度之后就會逐步緩和甚至轉向。即美國經濟和貨幣政策的相對強勢的狀態持續時間預計只有半年左右。
央行5月6日發布的政策研究文章表示,我國已形成一套適合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體系。下一步將繼續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不斷總結優化結構性貨幣政策體系,把握好結構性貨幣工具投放流動性總量,實施好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措施。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相配合,共同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市場增長動能,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實現穩增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