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海運一季度
凈利潤同比大跌95%
第一季度,長榮海運實現營業收入668.27億元新臺幣(約合21.70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708.25億元新臺幣,同比下滑61%;歸屬于母公司業主凈利50.43億元新臺幣(約合1.64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013.60億元新臺幣,同比大跌95%。
2023年4月,長榮海運營業收入達到新臺幣2223.4億元(約7.3億美元),同比下降60.2%,環比增長2.1%。簡言之,長榮海運的月度營收在2月份首次低于新臺幣200億元后,3月份止跌回升,4月再溫和回升。
雖然業績大幅下滑,但長榮海運并沒有停止運力調整的步伐。近期,該公司正就24艘16000TEU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訂單展開招標,投資金額約40億美元。
在當前航運市場面臨多重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長榮海運計劃大規模造船,從側面看出其對市場前景仍較為樂觀。
長榮海運總經理謝惠全曾明確表示:“預計2023年第二季度市場仍在谷底,但略好于第一季度,預計市場將從6月開始回暖,2023年下半年會有明顯好轉。我們對未來營運仍抱有信心。”
陽明海運一季度
凈利潤或可支撐獲利
陽明海運于同日公布第一季財報,稅后純利34億元,年減94.3%,每股獲利0.97元。此前陽明就表明,地中海航線仍有高獲利、歐洲線運價略低于獲利水平,但陽明這兩條線占比相當,首季獲利應該沒有問題。
2023年4月,陽明海運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110.4億元(約3.6億美元),同比下降70.0%,環比下降14.6%。簡言之,陽明海運的月度營似乎再度惡化,在3月份止跌回升后,4月份的月度營收甚至低于2月。
陽明海運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69.53億元新臺幣(約合12.20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067.04億元新臺幣,同比下跌65%;歸屬于母公司業主凈利34.01億元新臺幣(約合1.12億美元),上年同期為605.77億元新臺幣,同比大跌94%。
對此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分析,今年首季集裝箱船公司還有去年5月開始的年度長約運價支撐獲利,今年5月新長約運價少掉三分之二,且逼近成本價,后面幾個季度獲利是看減。
謝志堅指出,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估算,今年首季美國進口集裝箱量同比減少23%,第二季度預估減少16%,由于去年下半年美國進口集裝箱量就開始明顯下滑,因此估計今年7月與8月同比會下降1-2%。
9月數字還沒出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貨量會逐漸回升,也就是出現他之前所說的倒吃甘蔗現象,但甘蔗并不甜,因為貨量回升不代表運價也會回升,關鍵因素在于今年船舶運力供給預估增長8.2%,但需求僅增長約1.4%。
不過謝志堅認為今年集裝箱航運市場也不全然沒有較大好轉的機會,俄烏沖突一旦結束,或是告一段落,重建物資貨是一大商機。
過去兩年多集裝箱船公司累積獲利相當高,現在不會輕易殺價搶貨,會通過減并班與閑置船舶方式遏止運價下跌,因此市場情況不至于太差。
此外,陽明海運表示,這些新造船能夠優化其船隊配置,增強船隊整體競爭力,并通過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環保運營。
萬海海運一季度
創下單季最大虧損
相比長榮海運和陽明海運雖然凈利大減,但依然保持盈利,而萬海航運則出現凈虧損。
萬海10日公布第一季財報,第一季度,萬海航運實現營業收入255.58億元新臺幣(約合8.30億美元),上年同期為805.03億元新臺幣,同比大跌68%;歸屬于母公司業主凈利為虧損21.18億元新臺幣(約合6878萬美元),上年同期為盈利406.12億元新臺幣。
這已經是萬海航運連續第二個季度虧損。2022年第四季度,萬海航運虧損4000萬元新臺幣(約合132萬美元),是自2017年第二季度以來的首度虧損。
2023年4月,萬海航運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81.3億元(約2.7億美元),同比下降67.1%,環比下跌7.1%。不過,仍比2月份的低點高新臺幣8.2億元或11.2%。
此外,萬海航運總經理謝福隆今年4月份曾表示,目前已看到運價跌勢趨緩,船公司推動近洋航線運價上漲也收到成效,預計今年第二、三季度市場表現將優于第一季度。